+-
27年前的文学梦想和《儿童文学》给的退稿信
... ... 《儿童文学》杂志

跟很多文学爱好者一样,少年时代我就有自己的一个文学梦。

我喜欢上写作,最早是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那年刚开始学写作文,第一篇作文就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班里读给同学们听。从那之后,就争取每次写作文都让老师当作范文来读,从而喜欢上了语文,喜欢上了写作文。

初中毕业那年,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我的语文视觉上写的作文《在海迪精神鼓舞下》被语文老师至少保存了三年,后来我再遇到语文老师的时候,每次他都提起我那篇作文,说每接一个新班,他都会把我那篇作文念给他的学生们听,语文老师为我那篇作文自豪了好几年,也让我自豪了好几年。

开始尝试给报刊投稿是在高一那年,第一次给一家报社投了两首诗,一个月后就在报上登了出来。高二那年在《中学时代》杂志发表了一篇散文诗之后,因学习紧张,就不大写文章投稿了。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泰安师专,开始给校报投稿,但发表的不多。

师专毕业当了老师,教课之余,我不打牌,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和写文章上,写了就给报社、杂志社投稿,开始是漫天撒网,后来总结经验和教训,有针对性地投稿,以免做无用功。

那时候投稿没有电子邮箱,都是用笔手写,在方格稿纸上誊抄好了,然后买个信封,贴上邮票,通过邮局投递出去。投稿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有时候,投稿后不长时间就能收到报社或杂志社寄来的样刊和稿费,大多时候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报刊社有个规定,不能一稿多投,就是不能同时将一篇稿子投给不同的报刊社,三个月后收不到采用通知方可另投他刊,而且一般都有“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的说明。所以投稿之前,都得抄写两份,一份用于投稿,一份留作底稿。等过了三个月,投出去的稿子没有回音,然后再选择是否改投他刊。我给报刊投稿,一般都是一投,采用就采用,不采用也往往不再投稿,作品就成了废品,权作练笔了。

1992年冬天,有一次看了一期《儿童文学》,觉得自己有个题材可以写成一篇儿童文学作品给该杂志投稿,于是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写了篇《阿黄》,讲述的是小时候我和我们家那条名叫阿黄的狗的故事。修改之后,用方格稿纸抄写了足足21页,3300多字。因为文字太多,要再抄写一份实在麻烦,就在稿纸下面垫上复写纸,一次抄写就能有两份稿子了。自己留下一份复写件,另一份就装进信封贴上邮票寄给了《儿童文学》杂志社。

我知道虽然自己写稿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毕竟水平有限,稿子是否能被杂志社采用心里没底,寄出稿子之后,也就置之脑后,不再去管它了。

...

1993年6月份的一天,我突然收到《儿童文学》杂志社寄来的一个厚厚的信封,里面被塞得满满的。我立即想起半年前的那次投稿,立即有一种稿子被采用、刊登了的感觉,心想信封里最好是给我寄来的样刊,为此一阵高兴。可拆开信封一看,心一下子就凉了半截。

原来,信封里装的不是样刊,而是我那21页的原稿——被退回来了!随着原稿寄来的,还有编辑部的一页退稿信。退稿信上写着退稿原因及写作建议。编辑说的很客气,“非常感谢您对本刊的支持。此稿我们已经拜读过,认为主要存在下述一些问题(见打‘对号’处)”:

... ... 儿童文学作品《阿黄》手稿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写作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持续而深厚的积累,要想写出好的作品是不可能的。

这封退稿信连同我那篇稿子《阿黄》,一直被我收藏着,今天翻出来,一晃过去27个年头了,当年写作的过程、抄写的过程,以及投稿、等待的过程还历历在目。虽然这是一封退稿信,但也是自己写作的一次经历的见证,留着它,就是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