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国王这么多,为何大部分君主不称皇帝,而只称国王/女王

导言:在欧洲历史中,只有罗马帝国及其继承者的最高君主才能称为皇帝,而其他的国家君主只能称为皇帝。在中世纪,按照惯例得到“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的君主要去罗马接受教宗加冕之后才能得到众帝国诸侯的承认,而这一头衔基本上被神圣罗马帝国的众日耳曼诸侯所垄断,直至19世纪拿破仑帝国的创建,拿破仑从教宗手中拿过皇冠为自己加冕、并加冕自己的妻子为帝国皇后。

世界上各国皇帝称谓

在中国历史中,皇帝称号是由秦始皇创制使用的,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此称为皇帝,这个称谓后为各朝代的君主沿袭。藩属国的君主只能称为国王、王,游牧民族的君主称为可汗、酋长或各有其他名称。


... 秦始皇

日本历史中,早期的日本国家统一日本本岛之后,比照中国,也自称“皇帝”,创制了“天皇”称号并一直保留到今天。按照道理,只有中国的皇帝才是真正的皇帝,日本自称“皇帝”显然是对中国的大不敬。隋朝时候倭国派遣使者出使中国,自称“日出处天子”,结果隋炀帝龙颜大怒,对鸿卿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倭国在认识到错误后,派遣使臣向中国朝贡,隋炀帝便没有继续追究。


... 平成天皇

历史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受到中国影响,也在小范围内自称“皇帝”;但是在与中国外交时,仍然自称“国王”,即“外王内帝”。1895年李氏朝鲜独立后,朝鲜高宗采用“大君主”的称号,直到1897年大韩帝国成立改称皇帝,李氏朝鲜遂宣布终止与中国的藩属关系,由王国改号为帝国,国号“大韩帝国”,其国王李熙(朝鲜高宗)也改称“皇帝”,传子纯宗皇帝,至1910年日韩并合取消帝号。

中东和北非常有使用万王之王(王中之王)的称号,之前有埃及的法老等,万王之王首见于波斯的英雄居鲁士,都代表了君主地位在国王之上,而本国则在王国之上。


... 凯撒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奥古斯都

在欧洲历史中,只有罗马帝国及其继承者的最高君主才能称为皇帝,而其他的国家君主只能称为皇帝。在中世纪,按照惯例得到“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的君主要去罗马接受教宗加冕之后才能得到众帝国诸侯的承认,而这一头衔基本上被神圣罗马帝国的众日耳曼诸侯所垄断,直至19世纪拿破仑帝国的创建,拿破仑从教宗手中拿过皇冠为自己加冕、并加冕自己的妻子为帝国皇后。


... 拜占庭皇帝

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一头衔的传承被破坏之前,欧洲各王国的统治者只能称国王,只有拜占庭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两国因为均源自古罗马帝国,其各自保留有“罗马皇帝”的称号。当拿破仑创建法兰西帝国并获得“皇帝”称号后,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随即宣布自己为奥地利皇帝,其哈布斯堡家族世袭领土为奥地利帝国。普鲁士国王完成德国统一后,则自封为德意志皇帝;俄罗斯则一直以拜占庭的继承者自居(第三罗马),形成了欧洲近代的俄罗斯帝国。

第三罗马-俄罗斯帝国


...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公元1453 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当时在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信徒将把第三罗马的双头鹰标志带到了莫斯科,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东罗马帝国后裔索菲亚公主,便认为有继承东罗马帝国的权利。莫斯科大公国自诩为“第三罗马”。自此莫斯科大公国开始使用罗马帝国的双头鹰国徽。

...

1721年,俄罗斯沙皇国元老院授予沙皇彼得一世以“皇帝”的头衔,以与其更加强大的君权和更加庞大的国家相对称。俄国元老院直接把古罗马帝国皇帝的拉丁文头衔拿来献给彼得。在此之前俄国最高统治者的最高头衔仅是“沙皇”,也就是“恺撒”的意思,惟“沙皇”头衔在彼得称帝后,其层级地位仅略高于国王,相当罗马帝国末期之“副皇帝”,但习惯上仍然把俄罗斯皇帝都称为沙皇。1721年沙皇俄国更名为俄罗斯帝国,彼得也成为帝国首任皇帝。

自己打下的江山-法兰西帝国

...

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恢复君主制,因为国王这个头衔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已经极不得人心,象征腐朽、专制、蛮横,且法国自革命后自视为罗马共和国的再世,所以拿破仑不称国王而称皇帝,亦有自视为由共和之民意创建的罗马帝国精神继承人之意。拿破仑要教宗为自己加冕,且封自己的儿子为“罗马王”,又迅速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想造成一种“法兰西皇帝是欧洲正统”的印象,而这个“正统”与罗马也是分不开的。从这个时候起,“皇帝”这个称号有一种冠冕堂皇的、比国王高一级的味道在里头。后来路易拿破仑亦仿效拿破仑,称帝加冕为“拿破仑三世”,直到1870年普法战争兵败被俘为止。


...

拿破仑加冕的时候,并不是由当时的教宗庇护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将皇冠戴到头上,然后为妻子约瑟菲娜·德博阿尔内加冕为皇后,以示他的权力至高无上,不受天主教会控制。一年之后,他又在意大利由教宗加冕为意大利国王。这个意大利国王的领土仅仅包含罗马及其周边的城市,仅仅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帝国是罗马教皇册封。需要将罗马教皇控制在手心里。


...

拿破仑的侄子也就是拿破仑三世登基后,就开始物色妻子,按照传统他必须得找一个欧洲贵族之女。欧洲大部分王室都不愿意和波拿巴家族联婚。他曾经试探瑞典的卡罗拉郡主和霍恩洛厄-朗根堡的阿德尔海德公主,但是遭到了对方的断然拒绝。拿破仑唯有降低要求,最后选了有苏格兰血统的西班牙女贵族欧仁妮·德·蒙提荷为妻。几年后,欧仁妮就为他诞下了皇太子拿破仑·欧仁(小路易·拿破仑或拿破仑四世)。


...

战五渣的逗逼-奥地利帝国

...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哈布斯堡家族成员,奥匈帝国皇帝

1804年,奥地利大公兼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国国王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因拿破仑战争失利而被迫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但他并没有失去“奥地利皇帝”的称号,并宣称继承罗马,开始使用罗马帝国的双头鹰国徽,称为第三罗马(这也是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水火不容的原因)。

最后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法兰西帝国,但是战后神圣罗马帝国再也没有恢复,而是在1815年成立了德意志邦联。奥地利开始和逐渐崛起的普鲁士开始争夺整个德意志邦联的领导权。最终双方在1866年爆发了普奥战争,结果普鲁士大胜奥地利。


...

为了避免法国或俄国干预战争,俾斯麦劝谕威廉一世迅速跟奥地利议和。奥军接受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调停,德意志邦联正式解散;由此,普鲁士能够在1867年成立北德意志邦联,最后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战败后的奥地利帝哈布斯堡王室为了挽救帝国,将匈牙利国也并入了帝国,创建了奥匈帝国。

战后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关系变好,因为已经从德意志兄弟之间的竞争霸权关系,转变为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平等关系,二者迅速创建起军事联盟。

不信天主教的凯撒-德意志帝国

1850年,日耳曼邦联议会曾经给普鲁士国王加皇帝的尊号,但被拒绝,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普鲁士王国与1871 年击败法国,德意志统一,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宣告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法统,成立“德意志帝国”。


...

德意志帝国在1871年至1918年同样根据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联系,也自称为继承罗马自称“第三罗马”,帝国君主称皇帝,是Kaiser,而不是Imperator。“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德文写成Römischer Kaiser,意思都是“罗马人的皇帝”。

但因为德意志皇帝不信奉天主教而受到批评,因此并没有与教宗达成协议。在西方文化中,这是继承罗马延续的主要基础,即由天主教教皇加冕这一仪式才能真正成为国王。

扭捏作态的印度皇帝-大英帝国

不列颠在罗马时期只是一个边缘省份,无缘罗马帝国的福祉,因此英国本土一直是王国。亨利八世为了方便离婚,宣布创建英国国教,和教皇分庭抗礼,宣称已获得“皇权”(Imperium)。伊丽莎白一世时英国国会为对抗教皇在英重建权威,通过法案认定英国王冠为“皇冠”(Imperial Crown),无须教宗加冕。1801年,不列颠与爱尔兰正式合并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时,国会更建议乔治三世以“不列巅与爱尔兰皇帝”或“不列巅与汉诺威皇帝”(当时英王兼领德国境内汉诺威公国)头衔称帝,乔治三世觉得称帝不伦不类,和对岸的拿破仑一样不入流,因此没有称帝。


... 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时,英国国力已达到鼎盛,并且占领了印度,过去帖木儿汗国开创了莫卧儿王朝,称帝王为巴底沙。在欧洲人眼中类似于皇帝,且没有地理上的意义(即不是印度巴底沙或印度皇帝),经众议后英国决定继承印度帝位。


... 最后一位印度皇帝乔治六世,桌上即为"帝国皇冠"

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在新德里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头衔是“托上帝鸿福,大不列颠、爱尔兰及海外领地女王,国教保卫者,印度女皇”。也就是大英帝国的由来,因此英国国王也可以过一把皇帝瘾。

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后,男性的英国君主头衔是“国王和皇帝”,而英文皇帝称Emperor,女皇称Empress。国王为King,女王为Queen。

敷衍的印度皇帝的加冕礼

维多利亚女王于1876年得到印度女皇的头衔 。1877年1月1日德里举行了一场宫廷仪式公布这一消息。但是维多利亚女王没有亲自参加这一仪式, 她派了印度总督利顿伯爵作为她的代表。


...

1903年1月1日也举行了类似的仪式,庆祝爱德华七世继位,爱德华七世也没有去,派了他的兄弟康诺特公爵作为代表 。

1911年,乔治五世也举行了类似仪式,但这次国王与王后亲自参加了仪式。由于普遍认为在一个大体非基督教国家举行涂圣油与加冕仪式不合宜,因此乔治五世没有在印度加冕,他头戴皇冠走进仪式现场。法律禁止英国王权象征物离开本土,因此乔治五世命人制作了另一个冠,即印度帝国皇冠。登基后,印度各个土邦的君主表示效忠于他。同时此次将印度殖民地的首都从加尔各答迁到了传统莫卧儿帝国的新德里。


... 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与乔治五世

1948年,印度独立一年后乔治六世放弃了印度皇帝的头衔,此后再也没有类似的仪式。